忠心,账面上没什么大问题,贾赦交代贾忠让他们以后每月过来汇报情况,好让他们知道上边的主家盯着呢。

盘点好家产,贾赦准备考虑考虑以后怎么发展了,在这个皇权大过天的时代,要想屹立不倒,就得在皇帝面前挂上号,办几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儿,这些对于贾赦来说都不难,随便拿出几件事儿,什么防天花啦,防洪啦对于贾赦来说都是动动嘴皮子的事,难就难在以一种合适的理由、恰当的方式上达天听。

再说贾赦还有知道未来走向的这个最大的金手指呢,趋利避害,好好的抱住金大腿。之前看书的时候发现荣国府欠着国库六十万两的债,其实不光荣国府欠债,四王八公还有京城里许多人家都欠着呢,大家一致地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儿。

一直以来国库都很空虚,皇上想做点子造福民生的事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四王八公个个穷奢极侈,慢慢地都从内里腐朽了,还有些生出了其他的想法,皇帝为了充实国库当然第一个拿这些人开刀。

而且据现代红学研究,荣国府之所以覆灭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站错了队,贾赦当然要避免这点发生,那个抄了荣国府的皇帝还小,现在只需要忠于皇上就好,努力做保皇党,这样无论哪个皇帝上台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当然贾赦还要尽快找个合适的机会把那些欠银给还上,皇帝不要那是不好意思,毕竟这些钱都是用在太祖身上,可是无论怎样借条都放在户部呢,皇帝可是等着他们主动还钱。至于贾母的意见,贾赦是不会在意的,到时只要让皇上派人过来取钱就好,相信她们也不敢违抗圣意。

还有妹夫林如海也是不错的,后来做了兰台寺大夫兼巡盐御史这么重要的官,一定要跟他打好关系,此时林府一家还都在京城呢,正好方便贾赦联络感情。记忆中妹妹贾敏跟原主的关系尚可,贾敏不愧被贾代善夸赞学识见识不输男儿,她也不赞成二哥住正堂,可惜作为外嫁女无法对母亲的决定多做置喙。

而且贾敏未嫁时一贯与张氏关系好,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女,共同话题比较多。贾敏甚至隐隐看不上大字不识几个的王氏,王氏经常被排除在外,自然嫉恨上了张氏和小姑子,书中王氏对林黛玉不喜很大原因也是迁怒的结果。

张氏去世的时候贾敏回来奔丧还哭了好几场,伤怀张氏早逝。这门有力的姻亲贾赦定不能错失,林府貌似几代单传,贾敏的身子骨也不太好,以至于两人成婚多年之后才有了林黛玉,贾赦决定找时间帮他们看看什么问题,最好把子嗣的问题解决了,免得以后林家子息凋零。

还有贾琏,有张家和探花郎林如海这么好的资源在,怎么的进士是能考中的。不要说荣国府军功起家,后代也要去行伍里挣前程,现在朝廷可是重文轻武,端看贾代善喜欢贾政读书这一点,就可见其见识还是很长远的,荣国府想存在势必要转型了,而且从军危险性很大,贾赦可不舍得便宜儿子去冒险,所以读书是最好的选择了。

贾琏现在才五岁,之前都是张氏给启蒙的,底子打得牢,贾瑚因为身子不好就没有特意去挑选老师,所以还要重新挑一位有学问有见地的老师,贾赦可没什么人脉能请得动大儒,这事还要麻烦张府。想到此处,贾赦决定再休养两天该带着贾琏去拜访岳家了。

☆、整顿家奴,拜访张家

那日贾赦初步规划好以后的出路后,突然想到了一件关键的事,自代替了原主之后,忙着接受记忆适应古代的生活,还没来得及整治那些刁奴。根据之前的调查,之前王氏接替怀孕的张氏管家时安插了不少钉子在大房,在贾瑚染了天花之后张氏疏于管理,不少奴才被贾母和王氏收买,这些人在加害贾瑚和张氏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贾瑚的奶嬷嬷都被王氏以家人为要挟,将带了天花的小衣穿在了贾瑚身上,虽说直接参与的都已经被贾母和王氏处理了,剩下的这些人也绝不能姑息。

贾赦命贾忠带着几个懂武的下人将这些奴才都绑在院中,情节严重的命人各打五十大板,卖到了苦寒之地,情节较轻的直接低价卖给牙婆,暗中交代牙婆这些都是背主的奴才,不要卖到好人家,越是苛刻的越好,牙婆收了这么一大票人,赚了不少银子,自是按照贾忠的交待办事儿。

不要说贾赦之前作为一个现代人罔顾人命,身处哪处就要适应哪处的规矩,这些奴才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被攥在手里,哪里还有什么人权。再说都是犯事的人,贾赦也不会心软地从轻处理,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那是给自己以后惹麻烦,还是一次性解决为妙,也是给贾母和王氏敲个警钟。

其实这些奴才刚被绑住就有人报给了贾母和王氏,想到自己花费大功夫安插的人,如若都被打杀了以后再放人就没那么容易了,赶紧赶来大房,被绑的人以为救星来了,就个个喊冤枉,救命,一时间闹哄哄的。

贾母由王氏扶着来到贾赦面前:“老大,我们荣国府历来都对下人们仁慈和善,他们究竟犯了什么天大的过错要你喊打喊杀,传出去荣国府的名声还要吗?”

“母亲,背主的奴才还能要吗,要我直接挑明了他们到底犯了什么事情吗?”

贾母一噎,不好直接开口求情,只好说:“一下子打杀了这么多下人,大房以后岂不是没人伺候了,外人也会说荣国府不容人。”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