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耽美 > 虐心耽美 > 抗日军工系统 > 第四十一章 日本
战后据日本老兵回忆中国战场后期的情况:在外打仗的部队因能就地抢掠老百姓还大多能吃饱,后方医院得不到多少供应就只能喝稀粥,药品也没有多少,伤病兵进去大多是等死。

据很多人讲,日军医院中的死亡数已超过战场阵亡数,导致部队中的轻伤兵和病号大都不愿住院而硬要跟着行动,这样靠战友照顾还能有东西吃。

据中国的抗战老兵回忆,抗战初期,战场上的日军尸体脚上还有牛皮鞋,背囊中还会有中国兵少见的糖果、肉罐头、咸鱼干、压缩饼干和“战力面包”等。

到了抗战末期,战场上的鬼子尸体脚上穿的就是破胶鞋,背囊中只有就地抢来的干粮。日本进行持久的侵华战争,不得不一再扩编军队,人力的损耗也日益严重。

战时日本农业生产还主要靠手工劳动,工业自动化水平也低,生产同量的工业品和粮食需要大量人手。日本人力资源虽不算少,战争开始后却感到兵源不足,主要是原因是对关键性岗位的技术人员不能征用,战场上损失也越来越大。

这些说明日本的现状,而在39年以后,日本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随着战争的推移,日军总数增加到380万人,因不能征召技术工人,所以这一年就开始强征仅17岁的中学生。日本为“本土决战”进行总动员,征兵年限进一步放宽至16岁到45岁,身高要求降到1.46米。

到了战争末期,日本军部不但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动员,还将没有服役的全体国民都当成了战斗人员,包括从15至60岁的男人和17至45岁的女人共2800万人都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日本军部公然提出“一亿总玉碎”的口号,表示“决战”失败就要本土的7000万日本人和殖民统治下的3000万朝鲜人、中国台湾人一起去死。

看到这一丧心病狂又愚蠢透顶的口号,就连被称为“阴谋将军”、臭名昭著的田中隆吉少将都讥讽军部首脑说,查世界历史,从未有战至最后一人的民族。

物力和人力的巨大消灭,使日本在战争后期已经达到了国家破产的地步。1944年日本军费达到了全国国民收入的98.5%,从字面统计看等于把全国的收入都拿来打仗,若真是如此,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只能喝西北风了!

进入1945年,日本政府军费支出预算超过800亿日元,已多于国民产值1倍。事实上,任何政府都不可能付出这么大比例的军费开支,因为毕竟国内还要维持军工和最低限度的生活,解决的办法只能靠举债或滥发钞票。

进入1944年以后,日本政府发行的公债已经没有什么人购买,因为民众剩余的积蓄要用于到黑市采购紧缺物资。

于是,日本当局除在占领区大肆掠夺,又采取通货膨胀解决财政支出,如1944年国内通货膨胀率已达125%以上,在占领区更是发行毫无信用的“军用票”。

战时日本职工工资又处于冻结状态,1944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三年前的40%。进入1945年,日本通货膨胀率更急剧增长,更严重的问题是民众拿钱也买不到东西,生活用品的配给又严重不足,过去人称“金票”的日元进入狂贬期。

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规定的汇率是300日元兑换1美元,贬值到战前的1/100,政府却只按原币值归还公债,多数日本人一时几乎都成为赤贫,深深的尝到了侵略战争的苦果。

日本战败前夕,其国内大多数工厂因原料供应中断而停工,产量达不到正常需求的40%。管财政的官员称,如果再熬一个冬天,“国内只会剩下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一亿总玉碎’真要实现了!”天皇也清楚这一状况,在后来《终战诏书》中公开承认“若继续战争,势必造成我民族之毁灭。”靠战争掠夺起家的日本最终被打败,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过纵观其走向衰落的节点,恰恰始自于在中国战场上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历史证明,中国这样的弱国对抗强敌,以坚持抗战拖住对手,把敌人最后拖得灯枯油尽,是高明的战略。中国的持久抗战同国际反法西斯盟国的作战相互配合,使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无力再打下去,只能接受投降。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日本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