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耽美 > 古代耽美 > 风起月明 > 第2节
到哨卫的高台之上。

风月明担心燕王有失,忙紧随其后,运起轻功升上高台。

两人借着熹微的星光向营中俯瞰,不禁面面相觑,一股不祥的预感伴随着凉涔涔的寒意沿着风月明的背脊冒了上来。

这座本该屯有赛哈帖木儿四万大军的坚固营垒,此时竟然变成一座空营!

作者有话要说:

①武定侯:郭英(1335-1403年),明初将领,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身经百战。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备受朱元璋恩宠。

第3章 以王为饵

风月明不祥的预感在第二天一早得到了应验。

天才蒙蒙发亮,风月明就被急促的号角声惊醒过来。他连忙披了战甲登上城墙,一看之下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他发现消失了一整夜的赛哈帖木儿再出现时,他身边四万人的部队已忽然变成了八万。

沙城的四面八方被潮水般的北元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从城上向下看去,城下的蒙古骑兵如同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凶恶狼群,他们手中闪亮的马刀正如恶狼尖锐的獠牙,准备向自己脚下这座夯土堆砌的小城发动最猛烈的冲击。数万战马的嘶鸣声和马蹄落地的声音混杂成一片,似战鼓,更如雷鸣。

“这……怎会忽然多出这么多人马的?”云河也被眼前的阵势吓傻了。

“原来昨夜赛哈帖木儿弃营而走,是去搬怀来城的援兵了。”风月明明白过来。

“他来了。”朱棣的神色同样沉重,指着远方马蹄扬起的沙尘中一面大纛旗说道:“这是大汗的大纛①旗,看来也速迭尔是动了真火,把怀来城的部队倾数带出,势要夺回下沙城这通往大草原的唯一退路不可。”

风月明看着胡尘中象征着北元皇帝亲临的大纛旗,心中忽然暗生出一丝懊悔。

其实昨夜是他被困沙城二十三日以来第一次能够全身而退的机会。当时赛哈帖木儿弃营而走,他们只要全军撤出沙城就可自保无虞。然而他为了完成和方瑜“死守沙城等待会师”的约定,选择了继续等待。

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为了错过会师日期且杳无音信的方瑜,他真的应该把手下六千琅琊铁骑置于险境,等待一支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援军吗?

如今围困沙城北元军的兵力从四万骤增至八万,固守城池已成妄想,甚至连突围也希望渺茫。风月明和他的手下难道真的要为方瑜的失约而殉葬吗?

不能再等了,就算他风月明可以为了和方瑜的约定守城死战,他却决不能任由燕王也落入这等危险的处境当中。

风月明决心突围。

两个时辰之后,在北元骑兵的一片叫嚣声中,沙城的北门和南门同时洞开,两位少年英挺的将军各率领千五骑兵杀出城外。出北门的是任政,出南门的是云河。

北元军迅速做出应对,只见赛哈帖木儿身后帅台上令旗挥舞,附近的北元骑兵开始向北门和南门处聚拢。这些身披重甲的骑兵结成密集的铁阵,以南北两个半圆形的骑兵战阵把任政和云河的人马牢牢钳制在城门外两百步的范围之内,任他们如何冲杀也难以突破重围。

既然冲不出去,那便回城去也。

任政和云河各自传下命令,带领手下突围无果的千五骑兵退回沙城城门之内。

攻了二十三日未能破城,如此城门大开的机会岂容放过?赛哈帖木儿再传将令,北元骑兵衔尾掩杀,紧跟着任政和云河的退军强冲进沙城南北两座不及关闭的城门。

明军坚守了二十三日的沙城,终于在第二十四日的上午告破。

然而入城的北元骑兵几乎是立刻就发现自己中了圈套。

任政和云河的人都是轻装上阵的轻骑兵,入城后立刻如海绵吸水一样消失在沙城内复杂狭窄的各个小巷之中。而跟随他们掩杀进来的北元重骑兵就没有这样好的机动性了,他们沿着正对城门的大道进城,却不幸遭遇了各式陷阱陷坑,以及火雷和绊马索,弄得这些最先入城的北元骑兵人仰马翻,狼狈至极。

与此同时沙城的东门洞开,风月明挥舞着龙胆枪一骑当先杀入敌阵,燕王朱棣在他的右侧堕后半步,马快刀更快,一时间杀了因注意力集中在南北两门而阵型松散的北元军一个措手不及。

跟在两人身后的是风月明的六千琅琊铁骑以及燕王朱棣的八千北平军。任政和云河从南北入城后绕过小巷,又跟着大队从东门杀出,为突围的队伍殿后。

赛哈帖木儿至此终于明白风月明的突围方向,令旗连挥,调集主力至东门城下,与明军展开厮杀。

一场由诡计开头的突围大战全面打响。

朱棣是天生的战士,他伴随砍刀散发出来的王霸之气可令任何敌人为之胆寒。

这当然更是属于风月明的战场,他手中的龙胆枪如同飞天的鸢鸟入海的游龙,行迹无定,每次枪影闪过,必有北元士兵落马。

北元军的优势除了骑兵的数量,更在于他们卓越的单兵作战能力。此次突围不同于昨日风月明的轻骑突袭,在北元重甲骑兵的层层包围下,明军的移动力降至最低,他们不得不在马背上与蒙古骑兵展开残酷的搏击,伤亡惨重。

朱棣的北平军此时展现出比风月明应天新军更加良好的质素,他们在和蒙古兵单兵对抗的情况下不但不落


状态提示:第2节--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