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人啊!

八月十九,盛京贡院的三场乡试刚刚结束一日,官差们就将三万多份卷子全部糊名完毕,送到阅卷官所在的堂屋。试卷山连绵起伏,看得这些学政、学士们一个脑袋有两个大。

主考官杨大学士在正式批阅前,举杯道:“以茶代酒,诸位同僚,十日内,批阅万份考卷。我敬诸位一杯!”

“敬大人一杯!”

众人喝了茶,开始苦兮兮的阅卷十日。

等到八月二十九,每位阅卷官都看完考卷,每张考卷都被仔细审阅了三轮,写上了考官批语和点评。最后一日,三位副考官各自选了三篇考卷,杨大学士也选了一份考卷,众人围在一起,开始决议今年盛京乡试的前三甲。

一位副考官道:“这位山西刘泽,与我算是同乡,我曾听过他的名声。他是山西有名的神童,十六岁那年开始进考,直接得了当年的童试小三元。原本两年后他要参加乡试,谁料他母亲突然离世,他为母亲守孝三年,不得进考。三年后,他又要参加乡试,谁料父亲也意外过世,又是守孝三年。一来二往,他耽搁了整整八年,如今二十五岁,才来盛京参加乡试。”

另一位副考官看了刘泽的卷子,道:“文采斐然,笔力雄劲,才思缜密,大善!”

众人都看了看,连杨大学士都双眼发亮,道:“大善!这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字字心血,想来他是身有所感,才能写下这般大作。本届解元,当之无愧!”

又一个副考官道:“这位姚僐,乃是京城人士,今年四十有三。他年岁甚大,然而才名不菲。二十四年前,他本是盛京那年的童试小三元,谁料他兄长死于辽人手下,他便弃笔从戎,前往幽州府当了个小兵。待到去岁,才退伍回来。他这篇‘我亦欲正人心’,写得豪迈壮阔,阅历丰沛,充实翔集。”

杨大学士看了后,点头赞叹道:“大善!”

众人把十个秀才的第一场试卷都看完后,除了刘泽被杨大学士直接任命为本届解元,其余九人的排名,四人可有想法,难以达成一致。

有人提议道:“再看看他们第二场的五经制艺吧。”

第二场的卷子本就是要看的,众人便看了起来。

堂屋里寂静一片,忽然只听杨大学士连道三声:“好,好,好!”

其余三位副考官立刻过来:“杨大人,可是看到优秀的文章了?”

杨淇立刻将这份卷子展示出来:“诸位大人可曾看过这份作品?”

一位副考官道:“唐慎唐景则?这人的卷子我记得,在那九人中,他无论是制艺还是试帖诗,都不够夺人出众,但每篇都优秀夯实,在九人中属于中上。而且他字迹秀美,颇有他的恩师傅渭傅大人的风范。”

“原来是傅大人的高徒。”

“王大人的书法天下闻名,他的师弟自然也字劲朗秀。”

在傅渭和王溱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又收获了一堆马屁。

杨大学士道:“这人的《周易》五题,看似每篇文章都写得中规中矩,但诸位请看,他每篇破题时,都写了另外四篇。这是一分为五,五篇合一,写了一篇大文啊!”

众人这才仔细看起来。

“大善!”

杨淇越看唐慎的卷子,越是喜欢。

他们选出来的这十个人中,只有唐慎和另一个人选的是《周易》。另一人文辞华美,却写得一般。杨淇是翰林院中最典型的清高穷翰林,唐慎从他选的这五道题目中就能看出,杨淇孤高自傲,自我要求极高。

相较于另一个辞藻华丽的考生,杨淇更爱唐慎的这五篇,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夫自胜之强,君子寻道而法天之理也。小辨以行,上之所履,是合天以为德,神化乃至极!

这说的便是他杨淇啊!

不与那浑浑噩噩的官场众臣同流合污!

杨淇甚至有了让唐慎得本届解元的想法。他将这个念头与其他三位副考官说了。

三位副考官都惊讶道:“虽说这唐慎的《周易》五篇写得好,但他第一场的卷子,答得并不如那刘泽。大人先前也说,刘泽是当之无愧的解元。”

有人猜测道:“杨大人……莫非喜欢《周易》?”

杨淇:“……”

要是唐慎在这,恐怕会大吃一惊。王溱说好的“世人皆知,杨大学士爱《周易》”呢?这是哪来的世人皆知!

杨淇再看了看唐慎的《周易》五篇,又去看刘泽的卷子。刘泽选的是《春秋》,写了《春秋》五篇。

“天命如此啊!”

九月初一,乡试放榜。

姚三本来想去贡院前看官差放榜,但唐慎拦住他:“你可知今日有多少人围在贡院外?”

姚三哪里知道:“不知道。”

唐慎:“一万多考生,至少有七八千人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他们还有亲朋好友,加在一块,怎么也得一两万人围在桂榜旁。咱们没有午夜排队,哪里看得到!别去了,让奉笔在人群外头听着声音,若是报到咱们的名字,回来告知一声就是。举人我还是考得上的。”

这时候,陆掌柜和林账房也都北上来到了盛京。

旁人说这话,林账房还不信,觉得是说大话。但唐慎说了,林账房摸着胡子道:“姚三不去了,让奉笔去。听到消息,往回报就是。”

奉笔领了命令前往贡院,唐慎等人在家中等着。

时间渐渐过去,奉笔还没回来,连唐慎也有点急了。他从书


状态提示:第92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